小语科技官网:2014高考语文科技说明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

发布时间:2017-07-03分类:高考资讯
初高中视频课程免费试听20小时
1初一全科精品视频课程免费试听 2初二全科精品视频课程免费试听 3初三全科精品视频课程免费试听
4高一全科精品视频课程免费试听 5高二全科精品视频课程免费试听 6高三全科精品视频课程免费试听

  无论各科的学习,最后一个多月只要重视突出,肯下苦功总会见效果。那么高考各科答题技巧有哪些呢?以下是比网校在线为广大考生准备的2014高考语文科技说明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更多有关高考各科历年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比网校在线学习网完备的资料库为广大考生提供全面的备考参考。以下是高考语文科技说明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
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说明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也是I卷中有较高难度的部分,分值比例较大。能否准确地做好这三道题,夺取宝贵的9分,对每个考生来说都是相当关键的。
做题前做到“两通读” 即:先以快速浏览的方式通读全文。在初次阅读中弄清楚文章所写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路。一般要弄清如下问题:文章中涉及的发现(或发明)是什么,如何发现的,什么原理,什么功用,有何意义,开发现状如何,涉及哪些基本概念等等。接着再通读一下三道题的题干,看一看都涉及到文中哪些内容的考查,设问的角度是什么等等,以便在阅读和分析中能迅速找到相应位置并多加注意,重点研究。
做题时做到“六辨清”
一要辨清题干设问角度及各选项陈述的角度。常常有学生因为审题不细、不准,在没有读懂问题的情况下草草答题,结果丢了很多冤枉分。科技文的选项设置常常有答非所问的情况,因此一定要弄清楚选项与题干角度是否一致。问原因或根本原因。问现象答其他等
二要辨清范围和程度。科技文的选项常常在对概念或原理的陈述中,于不经意中偷换一些表示范围或程度的概念来迷惑考生,因此要注意在范围与程度上跟原文对照。
三要辨清说明对象。科技文的选项常常在对原理或现象的陈述中,于不经意中用某一相近似的对象偷换原来的说明对象,以达到迷惑考生的目的,要注意在表述对象上跟原文对照。
四要辨清内容有无。科技文在设置选项时,常常用看似与本文内容相关,实际却并非本文所写内容的选项来迷惑考生。因此要辨清内容的有无。
五要辨清逻辑推理。科技文在设置选项时还常常故意颠倒因果或毫无根据地构建推理,因此要注意看其与原文逻辑是否一致,原文是否存在这样的逻辑关系等等。
六要辨清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科技文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四个选项都正确,但其中只有一个最恰当,最全面,其它三个都只是回答了问题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就要注意避免以偏概全的情况。
总之,科技文的阅读要做到“定位答题”,对选项要“细细推敲,反复辨别”。
在集中训练中最好能在原文中明确标出各选项在原文中出现的位置,标出错误的类别,这样更有利于避免思维偏差、思维混乱,从而增强辨别、分析能力。
解答科技说明文阅读题可以从排除干扰项(即不符合原文文意的选项)入手。而要寻找出干扰项,就得了解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一般而言,设置干扰项主要是在概念、判断上做文章,其主要方法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有生、源流倒置、夸大其辞、答非所问等等。下面结合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别作些解说。
1.偷换概念。指概念之间有暗换的情况,即选项中的词语同原文的词语不是等值概念的交换。如1997年第20题A项为“应激素作用于肠脑引起肠神经系统化学物质的改变”,同相关的原文“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相比较,就会发现选项把“惊恐”暗换成了“应激素”,则此项是干扰项。又如1998年第23题B项,把转基因作物理解为“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而原文的说法是“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可见选项错误有二:一是以“额外基因”偷换了“特性”,二是未说明转基因作物是通过“移植”“外来基因”而产生多种特性的。
2. 以偏概全。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选项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所作的一部分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一般选项中出现“凡”“全”“都”“所有”“一切”之类的字眼时,我们就要引起警惕。如1998年第25题A项为“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它与原文“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表意不同,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1999年第17题B项“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它同原文“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相比,除少了“调节性”一词外,其他都是“同义复述”;但少了这一词,范围就扩大了,容易使人误以为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所有方面都发生了进化。此外,2000年高考第19题C项也用了以偏概全干扰法,读者可试作分析。
3.无中生有。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比如1997年第20题C项,说肠脑“具有同颅脑一样的能够控制肠胃运动的独立功能”,而原文只谈到颅脑与肠胃运动有关,肠脑则与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有关,并没有讲肠脑也可以“独立”“控制肠胃运转”,显然本项有误。该年第22题B题“情绪的变化是肠脑和颅脑发生联系的重要渠道”,也用了无中生有的干扰法,因为原文只说颅脑和肠脑是“通过迷走神经连接”的,该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另外,1998年第23题的A项和C项、24题的A项和D项,原文中也都没有相应的说法,也属无中有生。
4.因果倒置。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者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比如1998年第18题B项为“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而原文说的是“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可见选项因果倒置,正好说反了。另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比如2002年第9题A项把“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作为“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但细读原文即可知道,“强上升气流……作中长距离的输送”,只是地质史上的一种现象,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后的一种结果,并不是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
5.混淆已然未然。指选项故意在时间上对原文内容作了提前或滞后,即把未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的。比如1998年第26题C项为“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与原文对照可以发现,原文说的是“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这一项把“担心”的内容、尚未成为事实的推测理解为既成事实,混淆了已然和未然。再如2000年第18题“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其D项为“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而根据原文末段,这是韦尔奇小组在“正考虑”进行的工作,是他们将做的实验,只是一个计划而已,则此项不正确。同样,该年高考第20题D项“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也是因混淆了已然和未然而不合文意。
6.夸大其辞。指选项在程度上与原文的表述有差别。比如2003年第9题D项为“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事实上原文的说法是“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两相对比,不难发现选项中“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一句是没有依据的夸大之辞。该年第10题B项为“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而原文写到全球变暖的后果之一是那些“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反过来思考,如果能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袭击日本的台风“将减少”,而非选项所言的“将远离日本”。
7.答非所问。指选项与题干在关系上毫不相干,答与问游离。答题时可立即把这样的选项当作干扰项。比如1999年第19题,题目问“不能作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D项为“在发现HP之前,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事实上原文讲得很清楚,HP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而非遗传基因,而且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至今也未破译,所以该项在逻辑上根本不能成为推断的依据,显然是干扰项。
8.综合运用。指命题者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制造干扰。比如1999年第20题B项为“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此项说法可与原文第三段对照,根据原文可知,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血液中找到的是“特殊的蛋白质HP”,而非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而且发现HP在后,怀疑传统说法在前,两者不可能构成因果关系。因此本项表述犯了偷换概念和颠倒时间先后两种错误,当然不符合原材料意思。